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

王之焕

发布时间:2020-06-29
王之焕

登鹳雀楼

唐·王之涣
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
作者简介:

王之涣,盛唐诗人,尤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,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。王之涣只有六首诗作流传下来,但在当时,他的诗名广为流传。

王之涣其他作品选读

凉州词

唐 王之涣

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前两句写景,“白日依山尽”描写山衔落日,“黄河入海流”描写大河东流。登上高楼遥望落日,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,在视线的尽头渐渐消失;山下的黄河滚滚而来,又奔流东去,浅白的语言形象地概括出广阔背景下的万里江山。

诗的后两句是议论,“欲穷千里目”写登临者的一种追求,俗话说“站得高望得远”,要想看到更壮丽的景色就要“更上一层楼”。这两句也照应题目,说明这首诗是为登楼而作。

一般来说,诗歌不应该直接发表议论,应该用形象思维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。但是这首诗最后的议论不枯燥、不生硬,给人的感觉是前面的景物必然会得出后面的议论,景理交融,密不可分。

好的诗歌,除了景物、议论和抒情,还经常表现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。《登鹳雀楼》这首诗不但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时表现出来的远大抱负,更反映出盛唐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。诗的壮美就是这种时代风貌的体现,让人感觉到一个强大的时代正当方兴未艾,充满了勃勃生机。

这首诗的价值,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作者要表现的登楼的意义。凡是人生所涉及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各个方面,都可以用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的道理来概括,难怪这两句诗在后世被无数次引用,无数次给人以激励和思考!

古诗常识:对仗

这首诗在修辞方面有一个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,叫对仗。简单地说,对仗就是诗歌上下句在词性、结构、意义、平仄音韵等方面是相对的。如这首《登鹳雀楼》:

一二句。第一句第一个字“白”是颜色,下一句的第一个字“黄”也是颜色。“白日”是名词性偏正结构,“黄河”也是名词性偏正结构。“依”和“入”都是动词,后面“山”对“海”、“依山”和“入海”都是动宾结构,“尽”和“流”都是动词。

三四句。“欲穷”和“更上”都是状中结构,“千里”和“一层”都是数量结构,“千里目”和“一层楼”都是定中结构。

像这样的对句关系修辞上就叫作对仗。平仄音韵方面的对仗比较复杂,以后再专门讲解。

文学常识:边塞诗派

盛唐时期,有一类诗歌,其主要内容是描写边塞的战争和风土人情,包括战争带来的各种离别、思乡、闺怨等题材,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绝句,风格悲壮,格调雄浑,是诗歌中反映盛唐气象的突出代表。代表诗人有高适、岑参、王昌龄、李颀、崔颢、王翰以及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等。

词语分析:白日

白日在古代诗词中有几个意思:

1、太阳。如:

千里黄云白日曛, 北风吹雁雪纷纷。
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!

2、白天。如:
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
3、时光。如:

人生百年夜将半,对酒长歌莫长叹。...

与“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古诗千古传唱,无数次的给人以激励和思考”相关的文章

王之焕

鹳雀楼千古名楼,《登鹳雀楼》千古名诗,自古名楼配名诗,说来也是标配,楼以诗显,诗因楼成,辉映千古。具体关于这首诗,你又知道多少呢?

登鹳雀楼
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
这一首诗,流传之广,实在是和李白《静夜思》一样,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。长期入选中小学课本和各种诗词选本是一回事,诗本身的琅琅上口,易读好记也是关键因素。你不需要明白什么意思,音韵、节奏之美已经够让人陶醉了,所以特别适合儿童诵读。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首诗的,但看2011年出版的《唐诗排行榜》,发现被排在第四位,在《凉州词》之后,还是有点惊讶。

作者王之涣,我们并不陌生,《全唐诗》虽然只留诗六首,却因为《登鹳雀楼》和《凉州词》两首绝唱,在高手如林的盛唐乃至整个诗史上都难掩光芒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他的生平几无所知。《新唐书》《旧唐书》上都忽视了他,没有留传,专门收罗诗人事迹的《唐才子传》,也只是八卦式地记了一个“旗亭画壁”的段子,透露出他与另两位诗人王昌龄、高适相交甚好。只言片语,零星散落,写出千古名句的诗人王之涣总是神秘的。

直到1930年这篇墓志铭出现,揭开面纱的王之涣才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轮廓。这时候才发现,之前关于他是蓟(jì)门人的说法都是错的。写墓志铭的人名叫靳(jìn)能,跟影视演员靳东一个姓,墓志铭全文《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》。王之涣生平这才有了较详细的记叙。说起来,这个墓志铭的发现还是盗墓者的功劳。

世间事,有些真不好说。

对这首推为五言压卷之作的绝品,长期以来因为王之涣的不确定性,著作权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议。普遍说法,起码有以下几种。

盛唐人朱斌。这个说法有较大力度。因为有一部同为盛唐人(芮[ruì]挺章)编选的《国秀集》作支撑,这是能见到的唐诗最早选本,本子上明确记载作者是朱斌,集中王之涣作品选录三篇,并无《登鹳雀楼》。因为作者、选者都是同时代人,可信度较大,今人张忠纲在他编纂的《全唐诗大辞典》中,直接将《登鹳雀楼》作者属名朱斌。清人编《全唐诗》,王之涣、朱斌之间,互相采取了存疑一说,算是走了一条折衷的道路。

王文涣。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《梦溪笔谈》中提到鹳雀楼时有一句:“唐人留诗者甚多。唯李益、王文涣、畅当三篇能状其景。”让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作者顿生疑云。巧的是鹳雀楼上又的确有刻有 “王文涣”字样的署名字迹。同为北宋人的李颀在其《古今诗话》里也有类似记载。这又备一说。

朱佐日。源自唐代张著《翰林盛事》记载:“朱佐日,吴郡人。两登制科,三为御史。武后尝吟《登鹳雀楼》诗,问是谁作?李峤曰:‘御史朱佐日诗也。’”之后宋代的范成大编《吴郡志》,明代的张景春编《吴中人物志》,民国的臧励和编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,都延用了这一说法。这又备一说。

其中的王文涣有人认为是王之涣之误,两人实为同一人,朱佐日又与朱斌是同一人,奈何都没有明确的证据,只是猜想罢了。

有人说,自宋人编撰《...

与“《登鹳雀楼》古诗作者是谁有争议?王之焕还是朱斌”相关的文章

搜索更多内容

推荐栏目

网站地图